“慢点,慢点,一步一步来!”
“会不会痛呢?”
“小步一点,很好很好,真棒!”
……
今年“五一”假期,两位八旬老人做了膝关节置换手术,术后意识和肌力均恢复良好,休息半小时左右,便在医护人员的保护下,手扶助行器,直接走出手术室!
目前,两位老人都康复得不错,其中,80岁的许依伯术后第三天就能下地独立行走,上周五已顺利拆线,上周六就轻松愉快地出院了,而且是他自己大步走出医院的。另一位84岁的林依姆,也已顺利出院。
10多年双膝肿痛无法行走
90分钟手术回归正常生活
林依姆已84岁,双膝肿痛伴活动受限10年多,双膝关节肿胀疼痛,久站、行走及上、下楼梯时特别痛苦。与家人商量后,老人决定接受膝关节置换手术。
5月1日9点30分手术开始,11点左右结束,休息半小时多一些,依姆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,以及众多亲属的注视下,手扶助行器,一步又一步,走出了手术室。当手术室门打开,老人站立着出现在亲友们眼前时,亲友们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。
另一位患者许依伯, 81岁,来自永泰县。同样的,他也深受双膝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困扰10多年,站立、行走时疼痛明显,严重时无法站立。5月1日14时35分,手术开始,大概进行了一个半小时,休息约半小时,他和林依姆一样直接走出手术室。相比年龄大几岁的林依姆,许依伯走出手术室时状态更好,身体站得笔直,步子也迈得很大,以致旁边的医生连连提醒他:“小步一点,慢一点!”
术后清单式康复训练
依伯认真完成每一项
上周四下午,记者在福州中德骨科医院病房见到许依伯时,他刚完成了下午的康复训练,坐在床上休息。
老人对这次治疗经历和术后康复都相当满意。他说,手术时感觉麻醉做得非常好,手术过程没有感到一点疼痛,但意识却清醒,医生们的对话以及手术器械发出的声音,他都听得一清二楚。
许依伯去年做过右膝关节置换,了解术后康复训练的重要性,他积极配合康复医生给他制定的清单式训练计划,认真完成每一个项目,连躺在床上休息时,还会多做几组增强踝关节力量的绷脚尖和抬脚训练。“我恢复得很快,手术后第三天就不要用护具了,然后我就自己下床,慢慢走,还去看了和我一样走出手术室的大姐。”许依伯说,手术之前,他也没想到这么顺利。
换膝后直接走出手术室
是多学科协作的成果
福州中德骨科医院骨外科王主任介绍,像许依伯和林依姆这样的高龄患者,术后能自己走出手术室,是多学科协作的成果。他说,“手术成功只是一部分,麻醉和康复都非常重要,麻醉医生要控制好麻醉剂量,让患者无疼痛感,同时肌力又要恢复到3级以上。”在为两位老人制定手术方案时,医院麻醉科医生就提前参与,手术时更是密切关注,手术结束后,也是他们陪着老人走出手术室,一直护送到病房。康复科医生也提前参与,在术前就做好了患者的适应训练,患者回到病房后,第一时间介入。
“当然,患者的条件和意志力也很重要。”王主任说,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大,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走出手术室。此外,术后的康复训练配合度也非常重要,许依伯之所以既快又好,与他个人的积极配合密不可分。
这是福州中德骨科医院接诊的另一位膝关节患者,术前疼痛多年,膝盖弯曲,走不久、站不直,术后明显改善。
术后15天康复出院
背后是“医、护、康一体化”科学治疗
走出手术室,3天独立行走,15天康复出院。对于一位年过八旬、深受膝关节疼痛困扰的老人而言,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!这背后,需要一整套科学、严谨的治疗方案,这就是福州中德骨科医院力推的“医、护、康一体化”治疗模式。
王金星主任介绍,“医、护、康一体化”是一套科学体系,在这个过程中,需要医疗、护理、康复各个环节根据每个病人的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,更需要患者的理解与配合。骨科手术后,患者一定要早下地,以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,以及长时间卧床可能引起的肺炎、褥疮、尿路感染等并发症。
“科学康复,对患者回归正常生活帮助非常大,这种效果在后期越来越明显,因此已经被运用到更多学科。”福州中德骨科医院康复医师佘医师介绍,以膝关节置换手术为例,会出现关节肿胀、疼痛以及关节僵硬、挛缩等情况,其中肿胀是“头号大敌”,一方面,要采用药物和手法消炎消肿止痛,另一方面,患者要主动进行踝关节曲伸运动、膝关节曲伸运动、直腿抬高等训练,这都有助于消肿,还能增强下肢肌肉力量。
许老伯不仅自己“刻苦训练”,还时常鼓励同类病友们“不要怕痛,能起来就早点起来”,带动病友和他一起训练,“许老伯的这个案例,充分验证了医、护、康一体化的效果和重要性”。佘医师说。
网站备案号:闽ICP备16013431号-1
(闽-榕)医广【2024】第01-25-03号
声明:网站部分内容及图片源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,文章不做诊疗依据,详情以面诊后为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