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2004年中国疾病与健康调查中心分析报告表明,目前我国高尿酸血症患者人数高达1.2亿,其中痛风患者超过7500万人,而且正以每年4%的速度逐年增长。
痛风人群也越来越年轻化,目前我国痛风患者的的发病高峰期在30-45岁期间,人数占到所有痛风患者的1/3以上,在广东地区,健康体检人群约20%被诊断为高尿酸血症或痛风患者。痛风不仅仅是尿酸高,它还会伤肾!
痛风对肾脏有哪些危害
痛风是由于人体内代谢发生紊乱,使得体内“嘌呤”的代谢产物大量增加。正常情况下,多余的嘌呤转变成尿酸,通过小便排出。但如果尿酸升高的幅度已经超出人体自身排泄能力,就会导致高尿酸血症、引发痛风。
2013年,我国因痛风导致死亡的人数达到390万人。痛风患者若5年内没有得到正规治疗,约50%患者会出现肾脏受累,引发肾功障碍,这也是若干年后痛风病人主要的致死原因。
这是因为痛风患者血中大量的尿酸与电解质相遇形成尿酸盐,不断沉积到肾脏里,引发肾脏疾病,随着病情逐步发展,一旦肾功能衰竭,那么将严重危及患者生命。
那么,痛风会引起哪些肾脏疾病呢?
1、慢性尿酸盐肾病
尿酸盐晶体沉积于肾间质,导致慢性肾小管一间质性肾炎。主要表现为夜尿增多、低比重尿、小分子蛋白尿、白细胞尿、轻度血尿及管型尿等。晚期可致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,出现肾功能不全。
2、急性尿酸性肾病
血及尿中尿酸水平急骤升高,大量尿酸结晶沉积于肾小管、集合管等处,造成急性尿路梗阻。
3、尿酸性尿路结石
尿中尿酸浓度增高呈过饱和状态,在泌尿系统沉积并形成结石。结石较小者呈泥沙样随尿排出,常无症状;结石较大者则出现肾绞痛、血尿,如结石反复发作时,可引起尿路梗阻和局部损伤,容易合并感染。
痛风除了伤肾,还有这些并发症
1、痛风石
尿酸盐一般常见沉积于耳轮、跖趾、指间和掌指关节处,形成痛风石,破溃后呈白色豆腐渣样。
2、痛风性关节炎
痛风性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关节局部明显的红、肿、热、痛。患者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逐渐加重,痛风石数量增多体积增大,同时还会有患处破溃等症。一旦造成关节畸形那么,将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。如果患者患病部位伤口产期不愈,甚至只能选择截肢以避免全身感染。
3、代谢综合征
痛风患者常常伴有其他代谢障碍,对肝脏亦造成不同程度损害。
4、痛风性心血管疾病
患有冠心病、高血压的痛风患者,当病程较长,血尿酸水平较高时,可能有较多的尿酸盐结晶在心肌、动脉壁等处沉积,出现尿酸性心脏病。
控制痛风,药物为主,食物为辅
1、规范药物治疗
针对痛风的治疗,一定要分时期。
痛风急性期患者主要症状通常为急性关节炎发作,伴有局部红、肿、热、痛、关节功能障碍。此时,如果痛风患者过去接受的治疗是在专科医师指导下系统治疗的,在发作近期均有规范服用降尿酸药物,那么发作期降尿酸药物原则上可继续使用,并辅以强效消炎止痛药来缓解疼痛;但如果在此次发作前患者均没有使用降尿酸药物,就不建议在急性发作期加用降尿酸药物了,考虑用消炎止痛药控制1-2周后,等关节炎发作改善后再重新添加降尿酸药,避免发生转移性痛风关节炎。
在间歇期和慢性期的痛风治疗,一般会根据痛风机制的不同,分为肝源性的和肾源性两种,用药也有所差异,如针对肝源性,更多考虑使用抑制肝酶减少尿酸合成的药来降低尿酸。
实际上,许多痛风患者治疗往往仅停留在急性发作期,不重视间歇期和慢性期的痛风治疗。其实间歇期和慢性期的降尿酸治疗才是较关键的。因为它要求患者使用降尿酸药物把尿酸水平控制在360μmol/L以下,治疗周期较长,期间还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量,并且定期复查血常规、肝肾功能等指标。
2、选择低嘌呤食物
在痛风急性发作期(出现关节疼痛等症状),每天嘌呤的摄入量需要控制在150mg以内,这个期间宜选用低嘌呤组食物;在疾病缓解期,可适量选用嘌呤含量中等的食物,对于痛风患者不管在急性发作期还是缓解期,都要对嘌呤含量高的食物敬而远之。
一般认为动物性食品中嘌呤含量较高,但不同种类动物性食品中嘌呤的含量有很大差异。内脏和含水量较低的食品(如肝脏、烤鱼和烤虾等)普遍高于其他食品,鱼虾蟹贝类食品含量也较高,肉和肉制品次之,血制品较低。畜肉中,猪肉较高,畜类内脏中,猪肝较高;禽肉中,鸡肉较高,约是鸭肉和鹅肉的2.5倍,禽类内脏中,鸭肝较高;鱼虾蟹贝类食品中,虾类含量较高。
因此,痛风患者应优先选择低嘌呤食品,如牛奶、馒头、米饭、鸡蛋、黄瓜、苹果等,其中牛奶和鸡蛋属于动物来源的食物,能够提供优质蛋白质,此外,动物血也是嘌呤含量低的食物,有助于补充血红蛋白铁,痛风患者可以适当选择,以补充相应的营养物质。
痛风患者还需要多吃新鲜蔬果,这类食物富含钾、钠、钙、镁等元素,在体内氧化代谢生成碱性化合物,平衡血液和尿液的酸碱度,有利于身体健康。
总之,痛风伤肾,如果不重视治疗,更会伤害到我们身体的其他脏器甚至危及生命安全。希望大家都能管住嘴,重视痛风,预防痛风,真正做到远离痛风。
网站备案号:闽ICP备16013431号-1
(闽-榕)医广【2024】第01-25-03号
声明:网站部分内容及图片源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,文章不做诊疗依据,详情以面诊后为准!